首页协会组织协会刊物政策法规经济运行技术动态企业介绍会议活动书籍资料文献摘要网上讲座供求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动态>正文
 
电子信息产品:去年进出口平稳增长今年出口预增一成
(2009-02-12)
 
  2008年,面对不利的国际金融和经济形势,我国电子信息全行业认真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产品进出口贸易保持平稳增长,产品结构与贸易方式调整更加深入,继续在全国外贸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体情况
  2008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贸易总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但下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增幅较上年同期明显回落。全年进出口总额8854.3亿美元,同比增长10%,增幅比上年下降13.4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商品进出口增幅7.8个百分点,占全国外贸总额的34.6%,比上年下降2.4个百分点。
  全年电子信息产品出口5217.6亿美元,同比增长13.55%,增幅比上年回落12.7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外贸出口增幅3.65个百分点,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36.5%;对全国外贸出口增长贡献率达29.7%,拉动全国出口增长17.2个百分点中的5.1个百分点。
进口3636.7亿美元,同比增长5.36%,增幅比上年下降14.6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外贸进口增幅13.1个百分点,占全国外贸进口额的32.1%;对全国外贸进口增长的贡献率达10.5%,拉动全国进口增长18.5个百分点中的1.94个百分点。

主要特点
  下半年增幅快速回落,月进出口额出现负增长
  上半年,电子信息产业进出口增幅增长稳定。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开始显现,外贸增幅从8月开始快速回落,到11月电子信息产品月进出口额出现负增长。11月当月进出口额同比分别下降23.9%、10.4%,12月下降26.4%、16.6%。
整机产品出口比重下降,元器件进口比重较大
  计算机、通信设备和家用电子电器产品仍然是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的主体,合计出口3834.9亿美元,占电子信息产品总出口额的73.5%,比2007年下降1.2个百分点。其中,计算机类产品出口2128.85亿美元,同比增长9.63%;通信设备产品出口870.5亿美元,同比增长13.4%;家用电子电器产品出口835.5亿美元,同比增长15.73%。
电子器件、计算机、电子元件三大类产品的进口额达到2781亿美元,占电子信息产品总进口额的80.6%。其中,电子器件进口1481.07亿美元,同比增长2.04%;计算机类产品进口931.22亿美元,同比增长6.02%;电子元件进口478.44亿美元,同比增长6.05%。
  加工贸易仍是主要贸易方式,一般贸易出口份额提升。
  2008年,电子信息产品加工贸易份额下降,一般贸易份额上升,贸易结构不断优化。进料加工贸易出口3655.3亿美元,同比增长14.3%,增幅同比下降8.4%,占出口额的70%。来料加工贸易出口613.7亿美元,同比下降11.3%,增幅同比下降42.7个百分点,占出口额的11.8%。进料、来料加工贸易占出口总额的81.82%,比2007年下降2.85个百分点。一般贸易出口729.3亿美元,同比增长37.6%,比重从2007年的11.5%上升为14%。
  外资企业增速放缓,私营企业保持较快增长
  2008年,外商独资企业出口3476.8亿美元,同比增长12.41%,增幅比上年下降14.88个百分点,占电子信息产品出口总额的66.6%;中外合资企业出口822.8亿美元,同比增长10.12%,增幅比上年下降8个百分点;私营企业出口337.11亿美元,增幅为39.61%,增幅比上年下降7.16个百分点;国有企业出口386.53亿美元,增幅10.94%,较上年下降了17.13%。

  出口市场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进口主要来自亚洲
  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市场中,通过我国香港转口仍为第一位,出口额为1259亿美元,同比增长4.54%,占出口总额24.1%。美国排在第二,出口额为1004.8亿美元,同比增长6.16%,占出口总额19.3%。日本排在第三,出口额为338.06亿美元,同比增长14.75%,占出口总额6.5%。
  第四位到第十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为:荷兰、德国、韩国、新加坡、我国台湾、英国和马来西亚。排在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出口额达到3830.2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73.4%。
  从主要进口来源地看,国货复进口753.66亿美元,同比增长8.66%,增幅同比下降12.22个百分点。自中国台湾地区进口619.18亿美元,同比增长2.44%,增幅下降15.28个百分点;自韩国进口565.51亿美元,同比增长3.95%,增幅同比下降17.16个百分点。我国从以上国家和地区进口电子信息产品金额的增幅与2007年同期相比,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
  排在第四位到第十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是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美国、泰国、新加坡、德国。排在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的进口总额达到3363.4亿美元,同比增长5.4%,占全部电子信息产品进口额的92.5%。
  东部沿海地区出口增速放缓
  东部沿海的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仍是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基地,产业集群效应明显,进出口均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但增速放缓,除上海保持较快增长外,其他排在前列的省区出口增幅均有所回落。
  2008年,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前五位的省市分别为:广东省2193.75亿美元,同比增长13.02%,增幅比上年下降11.86个百分点,占出口总额42%;江苏省1159.66亿美元,同比增长9.49%,增幅比上年下降16.45个百分点,占22.2%;上海市789.93亿美元,同比增长17.03%,增幅比上年下降16.39个百分点,占15.1%;浙江省211.99亿美元,同比增长12.99%,增幅比上年下降7.46个百分点,占4.1%;山东省186.24亿美元,同比增长52.75%,增幅比上年下降0.84个百分点,占3.6%。上述五个省市合计占全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总额的87%。

形势展望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不断加深,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陷入全面衰退,实体经济增速大幅下滑。国际经济形势恶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愈加明显,2009年对外贸易形势将更为严峻。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9年世界经济的增幅仅为0.5%,为二战以来的最低水平。同时,行业主要的出口产品面临国际需求下降的问题。据有关国际咨询机构预测,2009年全球PC机出货量将从原来的10%下调到4%,手机出货量将比2008年减少5%,彩电也将下降3%。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对外依存度超过60%,外需下降将对我国电子产品出口带来持续影响。

  贸易保护主义有加剧趋向
  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2008年上半年新发生的反倾销调查案是98起,同比增长了39%,新增加的反倾销措施有54项,同比增长了56%。前8个月国外对我国实行的反补贴调查有30多起,成为全球反补贴调查最多的一个国家。近期,欧盟把平板显示模组的进口关税提高了4个百分点,达到14%。其生态设计标准(EUP)指令第一批实施措施于2008年8月份出台,涉及彩电等多个产品,其他的实施措施将陆续出台,对电子电器的能效及其他方面都提出了严格的生态要求。这些都将阻碍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对欧盟的出口,需要密切关注并采取应对措施。

  国内政策环境为电子信息产品出口提供了较好条件
  2008年,国家大范围提高产品出口退税率,涉及电子信息产业100多个产品,为企业扩大出口和调整外贸结构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将对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领域给予支持,同时将继续推进电子信息产品的外贸发展。此外,增值税转型政策正式实施,一系列扩大内需和鼓励出口的政策陆续出台,行业技术改造项目正在积极推进,都将为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我国电子信息产品比较优势将继续保持
  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具有的比较优势仍将保持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占世界份额仍有增长空间,与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产品结构互补性强,市场潜力依然很大。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已形成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奠定了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和明显的比较优势。产品市场将出现结构性增长,随着信息技术升级步伐加快,数字化和网络化产品及平板显示终端逐步成为市场的主流,传统的产品因无法兼容新技术面临被淘汰的命运,由此引发一股更换电子产品的热潮。新兴市场不断加大信息化建设投资,也将成为拉动全球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些都将为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创造新的增长的空间。
综上所述,2009年电子信息产品出口既面临一定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一些不确定因素可能对出口产生较大影响。面对复杂的形势,需要加强运行监测和宏观指导,推进关键领域的结构调整,加快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才能确保产业外贸平稳发展。预计全年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增长10%。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报
 
 
  热点新闻
折叠电视获技术突破 柔性电路迎发展机遇
CCLA召开挠性覆铜板企业联谊会
从高通垄断看芯片国家战略
手机芯片国产化趋势
全球最大覆铜板制造公司建滔年报摘录
中国等多国电子防盗产品在美遭遇“337”
微软XP系统退市引发换机潮
超华科技拟投资5千万元对PCB生产线技改
国标委发布铜箔试验方法和E玻纤布新国标
南亚电子2014年营运分析
PC及云端需求上升玻纤厂营运乐观
2014年LED产业上中下游发展趋势
中国电信首批百个城市正式推出4G商用
消费电子品低价化2014年全球总产值下滑


 
 
主办单位: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覆铜板材料分会 联系电话:029-33335234 Email:ccla33335234@163.com
声明:任何网站如需转载本网站任何内容,请先与本网站联系,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版权所有©中国覆铜板信息网